最近在得到APP的每天聽本書聽了本講習慣的書
《習慣的力量》(台灣譯名: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)
對其中提到好習慣跟壞習慣的段落印象特別深刻:
習慣(好習慣)
想刻意養成一個習慣(通常是好的)會經歷三個階段:
- 學習階段 ↓
- 無數練習,直到熟悉 ↓
- 自動導航
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:持續練習,直到身體記憶能到自動導航模式。
因此要意識到「前面每一次練習,都是為了更快達到自動導航」
在1.2 兩個階段需要三個前提:
習慣線索、行為、獎賞
e.g., 想要提升英聽能力。
在每天上班的捷運途中 (習慣線索) ↓
打開固定的英聽Podcast節目 (行為) ↓
越來越聽得懂內容 (獎賞)
壞習慣
壞習慣之所以出現,是想解決內心某個沒被滿足的需求。
- 沒被滿足的需求 ↓
- 內心想要解決 ↓
- 產生行為(壞習慣)
而戒掉壞習慣則有兩個應對辦法:
- 在需求出現前就消滅它,也就是讓Step 1. 根本不會發生。
e.g., 發現自己太常手機滑FB→增加使用FB的難度。
把手機裡的FB APP移除,每次要用臉書都得從瀏覽器登入,多次後感到麻煩而降低使用的慾望。
- 用相對比較能接受的行為滿足需求,即改變自己在Step 3. 的行動。
e.g., 發現自己常常有咬手指的情況→先確認為何會想咬指甲?
(1 咬指甲常發生在感到無聊(像是等車、通勤路上),
(2 所以咬指甲為了排解無聊感
(3 先想好下次無聊時又想咬指甲之際,可以做的其他事,如:看電子書、聽廣播…